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一生没去过边塞,写了一首《从军行》,却激励了无数大唐将士

网络整理 2019-06-21 国内新闻
他一生没去过边塞,写了一首《从军行》,却激励了无数大唐将士

公元681年,唐朝边境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催生了初唐边塞诗的一首名篇。

年初,被唐军击败的东突厥再次集结,攻占甘肃固原、庆阳等地。5月,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帅军西征。在经历了几次小败之后,裴尚书终于憋出了大招:用离间计让敌将相互猜疑,最终投降唐军。见敌将率部来降,裴尚书喜出望外,许其不死。谁知,降将押回京师后,却悉数被斩。裴尚书不觉感叹,“杀降者,恐无再来降者”,遂称病不出。

这是后话。却说这一年,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31岁,还没有建功立业。战报传来,他自然热血沸腾,当即写下了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该诗以洗练的笔墨、蒙太奇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烽火战报传到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平静?调兵的令符刚出宫门,铁骑就直捣突厥都城。雪花漫舞昏暗得连军旗都仿佛褪了颜色,而狂风的怒吼中又夹杂战鼓的高亢之声。我宁愿作一名百夫长(指下层军官)冲锋陷阵,也比做个书生活得带劲。

该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满怀,仅仅40个字,既交代了背景,叙述了战争场面,又渲染了气氛,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笔力极其雄劲,历来被评为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其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堪称喊出了唐代大部分诗人的心声。

但,如果这首诗就作此解,就真的埋没了杨炯的天分。

他一生没去过边塞,写了一首《从军行》,却激励了无数大唐将士

杨炯是真正的少年天才,10岁应试神童科登第,待制弘文馆。27岁进士及第,补授校书郎。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天才,却在弘文馆一待就是17年。这期间,有多少人建功立业、出将入相,而自己却只能当个书生,岂能不郁郁寡欢?因此,后世人评此诗,有说杨炯是以该诗自嘲,雄劲之余,更有一份怀才不遇的感叹。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次年,杨炯被举荐为弘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掌管太子宫中事务,可谓一步登天。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杨炯受堂弟的牵连被贬四川。在这里,他结识了王勃、卢照邻等人,几人一起游山玩水,诗歌唱酬,诗艺大增。

后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给佛寺。武则天与群臣一起在城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了一篇《盂兰盆赋》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大周王朝,并希望她“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成为千古帝王的楷模。武则天看罢,心中那个爽啊,好似喝了蜂蜜一般。当年,在武则天的亲自过问下,杨炯被提拔了,调任盈川县令。

纵观杨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虽没有亲自参加过边塞战争,却写过《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边塞诗,且每首都写得气势高昂、风格豪放,一改初唐诗坛盛行的“宫体诗风”,对唐朝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说是唐诗中弘扬主旋律的经典名句。

他一生没去过边塞,写了一首《从军行》,却激励了无数大唐将士

本文作者:暗盒子(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4785944600253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唐朝   杨炯   武则天   唐军   诗歌   读书   周朝   李敬业   四川   初唐四杰   王勃   卢照邻   长安   庆阳   裴行俭   固原   甘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