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听到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网络整理 2019-06-18 国内新闻

元朝末年有三大抗元起义领袖,东边有“十八条扁担起义”的张士诚,占据江南富庶之地。西边有渔贩起家的陈友谅,势力最强,地盘最广。历来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夹在他们中间的恰好是势力相对偏弱贫民乞儿出身的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对朱元璋的事业是最重要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除山东、江西等地失而复得外,境内大体安宁。

朱元璋正忙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更大的战略行动做好准备。就在这一年,东边的张士诚首先打破了这一宁静,向安丰一带的刘福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听到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刘福通被迫退守安丰城,势力大为跌落。刘福通部数万人局促一城,弹尽粮绝,随派人去应天求见朱元璋,请求他出兵增援。

朱元璋决定出兵增援,他不能容忍张士诚势力壮大,更不能让他在北东两个方向对自己形成包围的势态。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张士诚比较好打,比西边的枭雄陈友谅要容易对付得多。

而此时刘基提出了反对意见,坚决反对增援安丰,劝谏朱元璋,西边陈友谅不是庸碌之辈,他会利用可乘之机,佣兵东下,现在只能做好应战准备,万万不可轻动。朱元璋最后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亲自统帅徐达、常遇春以大军压境安丰。

听到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但事实确如刘基所料,三月元璋发兵安丰,四月陈友谅就大举征讨,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兵围南昌。

朱文正和邓愈只能以不足万人之师死守着被十几万大军层层包围,与外界断绝一切消息的孤城南昌。守军损失极其惨重,多员干将战死。

由于当时东西两线战事紧张,应天城内防务空虚,陈友谅围攻南昌的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七月,朱元璋才率领舟师二十万大军抵达鄱阳湖湖口。

此时陈友谅调整进攻战略,主动放弃南昌,倾国出动,聚集雄兵六十万,楼舰数百艘,与朱元璋的军队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在中国古代史上乃至中世纪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

此次鄱阳湖大战,朱元璋虽然打得非常被动,众寡悬殊,最后不得不采用火攻,大战四十多天,最终在东北风的助力下以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略大决战是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战一举奠定了朱元璋逐鹿中原,四海霸业的基础。

然而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庆功兴奋之余,却显得非常后怕,惊得一身冷汗。他后悔没有听刘基的劝告,一招不慎,差点全盘皆输。

他对刘基说:“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听到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这场战争中,朱元璋迫不得已倾巢出动,将主力开赴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战,是冒着甚至满盘皆输的风险,因为当时只有徐达的一支小部队万余人驻守应天,以防张士诚。

张坐拥几十万大军从北部,东部两个方向对朱元璋形成合围之势。如果他在朱元璋生死拼搏的关键时刻,从背后插上一刀,让朱元璋背腹受敌,后半部中国历史很可能就要重写了。

然而张士诚坐山观虎斗,想坐收渔利,几十万大军竟按兵不动,给了朱元璋绝处逢生的时机。

而当时陈友谅倘若避开易守难攻的南昌,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应天,那鹿死谁手也很难预料,毕竟当时朱元璋正率领大军压境安丰,应天防务极其空虚。

听到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不能改写,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略失误,最后导致陈友谅战死,张士诚失势,二人最后全盘皆输。

从陈友谅围攻南昌算起,这场鏖战,前后经历四个多月,在元末战争史上打得最激烈、最残酷、最悲壮。他奠定了朱元璋四海霸业的基础。

透过战争全过程,可以看到朱元璋应对突发事件的从容、果敢和睿智,看到他驾驭和指挥大战的卓越才能,也看到了刘基对时局进程的精准把握,不愧为一代谋略家。

本文作者:乡土(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41138763848141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朱元璋   陈友谅   张士诚   刘伯温   刘福通   徐达   鄱阳湖   南昌   元朝   常遇春   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