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网络整理 2019-04-28 国内新闻

文 | 方圆

说起张居正,大家给他的帖上的多半就是“伟大的改革家”、“明朝的中流砥柱”、“伟人”、“奇人”等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标签。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想要搞懂张居正是一个怎样的人,那就得先从他的改革说起。

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万历时期的重臣。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改革呢?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张居正故居

我们都知道,万历皇帝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皇帝,也就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爷爷。其实明朝实际上在万历去世后二十多年就亡国了。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明朝的灭亡和万历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实际上在万历皇帝登基的先后,明朝已经陷入了诸多的困境之中。例如在军事上,明朝政府就得花费大量的经历同时对付两个敌人,一个是北方的蒙古,一个就是东南地区的倭寇。在经济上,此时的明朝政府已经陷入了经济倒退和财政赤字,一年的农业税收还不到2300万石,而在洪武时期,也就是朱元璋时期,一年的农业税就将近3000万石。

你只需要简单计算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大明朝经过一个半世纪大发展,其农业税收就下降了23%。而此时的收入和开销往往还是不对等的,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入不敷出。那么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呢?除了我们所说的军事上,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官员

朱元璋时期,大明朝的官员总数只有不到三万人,而到了万历年间,就一下子增加到了八万多人。并且,现在的这八万多名官员的工资水平比起朱元璋时期官员的工资水平要高很多,所以再这样下去,大明政府迟早也会被拖垮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么就得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要么就得大幅裁员。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张居正像

所以,在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掌握了最高行政权之后,便开始了所谓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然了,这个词是作者个人加的。

张居正的改革过程其实比较复杂,但简单来说主要就是两条:一是整饬吏治,也就是对官员进行业绩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就淘汰,这样也能避免一些浑水摸鱼的人存在。二是对土地进行管理和控制,比如丈量土地、清查流民,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打击“偷税漏税”。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会将名下土地给隐匿起来,人口属于黑户,政府根本收不上来钱,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条。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张居正——剧照

经过张居正的一番努力,改革也初见成效,一下子就让国家有了十年的粮食储备。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确确实实就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结果是,这种大好的局面,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就一下子变成所谓的“人亡政息”了。不仅如此,就连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打击清算,家产不仅被查抄,就连自己的儿子也被迫自杀。让人疑惑不解的是,主要推翻张居正的,还是他的学生——万历皇帝。说到这里就很奇怪了,张居正明明是大明朝的功臣,却为何万历皇帝要这样对他呢?

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遭到了报复。但是黄仁宇先生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内容,和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相冲突。

这就更让人迷惑了,这所谓的“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张居正——剧照

自古以来,我们都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实际上我们对于这样的说法是确信不疑的,即便是在今天,我依然这样认为,而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感觉到特别的自豪。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如何治理这个大的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古代的中国虽然被称为是“中央集权”甚至是“专制统治”,简单来说,就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并且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一种政治制度。

但实际上这要真正的实行起来还是很困难的,比如说西南地区贵州的一个小县城,距离北京,也就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两千多公里,就算是六百里加急的快马,一个来回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就算皇帝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掌握这个县城和县令的具体情况。更何况,这样的小县城,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千多个。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万历皇帝——剧照

这就等于说,如果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其实整个国家,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失控状态。不然怎么会连税都收不上呢?其实这种情况也并非是明朝的专利,其实在历朝历代也都有这样的情况。而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研究的话,你会发现,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分裂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彻底失控所造成的结果。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治理,那么就只能依靠官员的个人素质,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就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提高人民,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自觉,也就是道德素养。毕竟当官这种事,基本上还是文人们在经过科举后才能担任的(当然了,想当官也有其他途径)。

那么这也就会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道德成了至高无上的话语和主要指导思想,只要是游离于道德之外的事或人,对于主流社会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里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中国的道德标准,其实在影响上已经超过了一般的社会标准。就像二十四孝里的一些行为规定其实是“反人性”甚至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古人们认为,只有用超高标准去要求,那么人们最后才能做到一般水平,这就好像《论语》里面所说的那样: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期望人人都是大清官海瑞,但也不希望大多数人是和珅。只要维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维度上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反观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了想要充盈国库,赚更多的钱,就搞了一个向老百姓贷款的策略,但是司马光就坚决反对了,他说:“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也就是说“官不能与百姓争利”。但实际上,与民争利的官员大有人在,只不过是这道,道德的口子不能开罢了。

所以在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张居正为何死后会有这样悲惨的下场了。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万历皇帝——剧照

张居正的改革,从表面上来看的话,就是单纯的进行制度改革。但实际上他所实行的改革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比如说对官员业绩的考核。表面上看就是给官员设定一些任务,然后让他们去完成,最后在根据他们完成的结果进行打分,看看谁的分数低,谁的分数高就行了。但是他所实行的一些任务却很缺乏合理性,简言之就是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有效的调控,那么这就很容易造成死板僵化,甚至连考核本身就是完全没有必要或者是不科学的。

举个例子,在张居正对官员的考核中,就有,“一年必须抓多少个罪犯”,“要收多少税”等等。这些所谓的硬性指标,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任何可行性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完成的。就比如抓罪犯一条,可能这一个地方很太平,本身就没有什么罪犯,但是没办法,朝廷有任务,不干不行,所以就会将一些没犯罪的人当成是犯罪分子给抓了起来。甚至本身这个地方就很穷,人们已经是揭不开锅了,但也同样是因为朝廷的指令,还是不得不再次压榨百姓,强制收税。

再比如,张居正要从新丈量全国的土地,于是就有很多官员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便会大肆虚报土地的数量。这样一来倒是肥了官员,但是多出来的坑,依然得由百姓去填。

明朝最失败的改革家,生前为国库储备了10年的粮食,死后却被抄家

张居正——剧照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实际上初心是好的,其方案制定得也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在技术条件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作为改革的总负责人,他也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操作。

黄仁宇先生为此还特别给出了一个词,叫做“数目字管理”,那么这就一定会引起其它的社会问题。此外,张居正既然要彻底改变大明此时的面貌,那么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进行独断专权,培植自己的党羽,乃至是勾结宦官集团。但是他的这系列行为对于传统的道德体系来说是万万不能被接纳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已经触犯到了既得利益集团,再者又和传统的道德体系相违背,所以最后张居正死后的悲剧,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

资料参考:《万历十五年》、《明史》等;

本文作者:方圆文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5123537251865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张居正   明神宗   历史   朱元璋   经济   政治   崇祯   蒙古   中国历史   农业   黄仁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