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千三百年 内蒙古留下这些长城遗址

网络整理 2019-05-09 国内新闻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为了相互防御而挖掘界沟,史籍中称作“封略”。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骑马技术的不断推广,列国之间的疆界演变发展为垒筑的墙体,这种作为国界的长墙就是最早的长城,即早期长城。

战国晚期,“七雄”之中的赵、燕、秦三国与匈奴相邻,都在与匈奴的边界之上修筑了长城,分别为战国赵北长城、战国燕北长城和战国秦长城,早期长城的构成包含了长城墙体、烽燧、障城等三大要素,这些不同时期的长城在内蒙古境内均有分布。

赵北长城

两千三百年 内蒙古留下这些长城遗址

包头境内赵北长城遗址

赵北长城开始修筑于公元前300年,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战国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为了适应与楼烦、林胡等作战,做出了“胡服骑射”的重大决策。这使得赵国很快走上了一条强兵之路,先后征服了楼烦等部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在向北夺得大片土地和人口之后,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修筑了东起代郡,中经阴山,西至高阙的长城。

相对于赵国以前“属阻漳、滏之险”修筑的赵南长城,这道长城一般被称为赵北长城。调查发现,战国赵北长城的东端起点位于今河北省尚义县下马圈乡上白窑村西北1.34千米处,由此向西北方向延伸,于兴和县城关镇脑包窑村东1.7千米处进入內蒙古自治区境内,贯穿于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阴山山脉南麓地带,西端止于巴彥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战国赵北长城在内蒙古境内长达500千米,沿线调查烽燧111座、障城30座。

燕北长城

战国时期,燕国为了防御邻国和东胡人的进攻,筑有燕南长城和燕北长城。内蒙古境内燕北长城主要分布于赤峰市和通辽市,现存南、北两条墙体,相距10至50公里,称为燕北内长城和燕北外长城。

燕国于燕昭王在位期间(前311年至前279年),国力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大将秦开北逐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受到沉重打击的东胡部落,退居西拉沐沦河以北。而燕国仍有后顾之忧,燕昭王在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修筑了燕北长城,并设置5个郡,以拒东胡。

燕国长城开创了我国修筑长城的营造格局。因地形,用制险塞,便于攻战;列亭台,候望所居,利于瞭望;设障塞,山中扼关,便于据守;筑城堡,控扼全线,利于驻屯,调遣戍卒。

战国秦长城

两千三百年 内蒙古留下这些长城遗址

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内战国秦长城遗址

战国秦长城修筑于秦昭襄王时期,亦称作战国秦昭襄王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灭义渠,事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战国秦长城由今陕西省府谷县自南向北进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准格尔旗向东北经达拉特旗后,再向西止于东胜区。在鄂尔多斯市境内,战国秦长城墙体总长度近95千米,沿线调查烽燧19座、障城2座。

(上)

从西周开始,长城修建持续二三个世纪。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市。

内蒙古是全国长城分布最重要的省区之一,调查总长度7570千米,包括战国(赵、燕、秦)、秦、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分布于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区境内。

本文作者:呼伦贝尔新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85903230998989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战国时期   内蒙古   匈奴   历史   燕昭襄王   秦昭襄王   宣太后   伊金霍洛   阴山   春秋时期   西周   鄂尔多斯   北宋   包头   陕西   兴和县   河北   北魏   西汉   周赧王   乌兰察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