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网络整理 2019-05-05 国内新闻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持续时间很长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前半部分是大的诸侯国征伐小的诸侯国,然后将之并入自己版图;比如,楚国灭掉宋国,齐国灭掉鲁国,燕国灭掉中山国等等。

后半部分是大的诸侯国吞并大的诸侯国,最典型的就是秦灭六国。

而这一时期的分水岭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春秋末年,周天子的权势日益衰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礼乐仍存的社会,诸侯们为了遵循周礼那一套典章,还是象征性的尊崇周王室。然而,诸侯大国的公卿们可就没那么多礼数,尊崇周王室。

故而到后来,很多诸侯国的掌权的家族,根本不甩周天子。

这其中就包括晋国的六大家族。

在春秋末期的第一大诸侯国晋国,有六个姓氏的大家族掌控者晋国大权,这六个大家族分别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

一个人掌权的时候,大家只听一个人的,凡事都好办。

而掌权的人多,你想这么样,他想那么样,谁都想做老大,谁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所以意见基本上不会统一。

统一是外部矛盾,不统一是内部矛盾,六大家族意见不统一,必然造成了造成不可调节的内部矛盾。

晋国由六个大家族掌权,谁都想做老大,最无奈的是,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做老大,都会招来其他几家的不服和抵触。

久而久之,就有人谋划着除去另外几家。

最先发难的是晋国六大家族的范氏和中行氏,他们联合起来想要发动政变,搞掉其他四家。

结果是以失败告终,反倒被其他四家以叛乱罪论处,把范氏和中行氏给灭了。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自此之后,晋国原本的六大家族,就变成了四大家族。

可是,即便是晋国的掌权者由六大家族变成四大家族,但依然有人心存不满,还是觉得自己权力不够,无法独揽晋国大权。

范氏和中行氏被灭了之后,智氏家族成为最大的掌权者,但智氏的当家人智伯觉得自己的势力够大,势力够强,便仗着自己的势力,欺负韩赵魏三家。

智伯的做法就是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封地,在智伯看来,他现在是晋国最大的家族,你们都应该听我的,把你们的城池画出一部分给我。

在晋国现有的四大家族中,韩氏韩康子势力是最弱的,智伯也知道,肯定要先捡软柿子捏,杀个鸡给猴看。

所以,智伯就向韩康子要封地,要求韩康子把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划给自己。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韩康子势力弱,又干不过智伯,加上之前范氏和中行氏的前车之鉴,便在百般无奈之下,答应了智伯,把自己的城池给了智伯几座。

但韩康子心理是很憋屈的,他知道他总不会这样受智伯欺负。

智伯得到了韩康子的城池土地,心中很高兴,不费一兵一组,就能扩大自己的地盘,实在是好得不得了。

可是,智伯并不满足,要完了韩康子的城池土地,又问魏桓子要城池土地,魏桓子也实在无奈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城池土地给了智伯一部分。但心里也是十分不情愿的。

谁让自己弱呢,弱的时候,坏人肯定就多。

智伯欺负完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决定再欺负一下赵简子,于是,就根据之前欺负韩康子和魏桓子的的成功经验,向他要城池土地。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没想到,智伯这下碰到了硬茬子,赵简子根本不甩智伯。

智伯气不过,觉得赵简子这是在玩火,哪能由着你这样,以后怎么在晋国混。

一怒之下,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讨伐赵简子。

韩康子和魏桓子被智伯欺负,心里很不舒服,现在又要被强拉着去打赵简子,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去。

而赵简子早就看到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攻打赵简子。

于是乎,赵简子抓住时机,派人私下里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

最终,三家决定联合起来,一齐把智家给灭了。

智伯被灭了之后,赵简子还把智伯的头给砍了下来,用他的头盖骨做成了饮酒的器具。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历史上的智伯,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智伯的灭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德行的人的悲惨结局,也揭示了一个血淋淋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人的能力胜过他的德行的时候,他的灭亡是必然的。

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选拔人才都讲究德才兼备。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智伯便是一个能力胜过德行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小人。小人无论生在哪个时代,他的灭亡都是必然的。

虽然智伯死了,被灭了,头颅被做成了酒器,那么,他就应当被这样对待吗?

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可取之处,哪怕是小人,他也有那么一点可以发光的点。

这件事体现在一个叫预让的人身上。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预让在历史上是一个小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智伯,他也不会登上历史舞台。

他在历史的舞台上露面时,智伯已经死了,而他露面的目的,就是为了刺杀杀死智伯的人赵简子。

预让是一个刺客,原本他在范氏、中行氏的门下待过,但是一直没被重用,也不怎么被待见,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之后,他又投入到智伯门下。

智伯这个人虽然是个小人,但是他对预让极其的好,甚至说预让在智家受到很大的宠爱,可与知己相媲美。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预让在其他大家族门下没有受到重用,现在到了智伯门下,智伯不但不嫌弃他,反而给他很高的礼遇,折让预让很感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恩。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被别人重视,那是一种利益驱动带来的惯性使然。

假如一个人还是一个小脚色的时候,能被别人重视,那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因为一个人没有名气,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被人重视,那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期望。

恰好,预让在智伯门下,就曾是这种激励和期望的礼遇,所以,预让一直感念在心、铭记于心。

现在,智伯死了,那个赏识自己的人不在了,而且预让也知道是赵简子杀死了智伯,所以,他要报仇,他要找赵简子报仇。

为了报仇,预让就扮作因犯罪而做苦役的犯人,腰里别着刀,去给赵简子修理厕所。不巧,正好赵简子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心条件快,铺天盖地的第六感来袭。

他觉得有人要杀他,就让人四处搜索,果然抓住了预让和他腰里别着的那把刀。

审问之下,赵简子才知道,这人叫预让,是来给智伯报仇的。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赵简子的家臣知道预让是来杀主家的,打算把预让杀了完事。

但赵简子感念预让的忠义,智氏一族已经被屠戮殆尽,现在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就为了智伯的知遇之恩,来为他报仇,这种精神实在是可嘉,为什么自己没遇到这样的忠义之士?

赵简子有感于预让的忠义,他没有处死预让,而是选择放了他。

即便是这样,预让仍旧不死心,他还是想一门心思的杀死赵简子,为智伯报仇。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预让为了给智伯报仇,又想了一招。

因为之前行刺未成,加上又被抓住了,相貌已经被别人认识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面貌,他用火漆涂遍全身,弄得遍体烂疮,接着又吞下火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目的就是不让别人认出他,以待伺机复仇。

这些做完之后,他便沿街乞讨,成为一名乞丐。

后来在大街上,预让的一个朋友发现了他,为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预让吐露了实情。

他的觉得这么做,实在是不值。

以预让的本事,投到赵简子门下,然后再伺机杀死赵简子,这没有什么困难的,为何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复仇的成本实在太高。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预让的回答却让人汗颜,他觉得,如果要是投到赵简子门下,那么,自己就是赵简子的家臣,作为家臣,食人俸禄,为人做事,就不能有二心。

如有二心就是不忠不义,根本不能称得上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人。

恪守这一原则,实在是高风亮节。

预让的朋友听到预让这么说,也感到很无奈。既然劝说无益,那就由他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也许,这就是预让的命运,任谁也改变不了。

终于,预让又找到了一次刺杀赵简子的机会。

在一次赵简子出行途中,因为要经过一座桥,预让就在桥下埋伏,可能是预让身上的杀气太重,马车走到桥上的时候,马匹突然受惊。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赵简子就名人四处搜查,找到了一个遍体鳞伤的乞丐。

赵简子眼睛好使,一眼就认出这是预让,就问预让为何会变成这样,预让说,是为了给智伯报仇。

让赵简子感到非常不解的是,这小子为什么就这么执迷不悟,非要杀了自己给智伯报仇呢?这他妈也太沙雕了。

赵简子就问,到底是什么让你这么坚持报仇,预让说,是智伯的知遇之恩。

赵简子无奈,没想到预让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与让心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信念,自己迟早被他杀死,为了不让自己有危险,赵简子决定,杀了预让。

预让就这样死了。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从智伯之死到预让刺杀赵简子,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启示。

第一,衡量人才的标准,要以德为先。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得统帅。没有良好的德行,实干不成大事的,即便成事,也是恶名。

第二,为人处世的标准,要懂得变通。虽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但也要充分认清局势,认清社会现实。不做与局势相悖的事情,也不做违背社会现实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时代,王权解体,诸侯林立,仕子们朝秦慕楚,有着择主而仕的强大自由,但仕子们选择哪一个诸侯,先决条件是诸侯如何对待仕子。

如果诸侯们把仕子看作是知己的话,那么,仕子必然会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如果只是泛泛对待,指望别人为你拼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比如,预让。

尽管预让的行为和做法是欠妥的。

尽管他表现是自己的愚忠,是不合时宜的忠,是违背社会现实的忠。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预让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是胸怀坦荡和光明磊落,他不搞阴谋诡计,不搞尔虞我诈,不搞阴奉阳违,只遵从自己内心的忠义,不考虑大是大非。

从另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智伯是一个阴谋小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为他复仇。

既然如此,那么,预让的做法就是毫无意义的,为这样的人去死,自然比鸿毛还轻。

所以,预让并不是不识时务,也不是冥顽不灵,而是他坚守的价值观太过于自我,太过于狭隘。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圈子看圈子,跳出樊笼看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放眼大局,才能左右局势,才能少走弯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被社会激荡的洪流淹没。

预让为何非杀赵襄子不可,是不识时务还是冥顽不灵,其实都不是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雄观大历史】

本文作者:雄观大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73353794203161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赵襄子   荀瑶   赵简子   魏桓子   春秋战国   历史   周朝   春秋时期   周礼   中国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