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宋小皇帝逃难路过厦门,743年前一段轶闻掌故

网络整理 2019-05-17 国内新闻

南宋末年,9岁的宋端宗赵昰在元兵的追逼下,与弟弟赵昺、母亲杨太后等人在忠臣陆秀夫、张世杰带领下逃难至泉州府,由于泉州市舶司蒲寿庚降元不纳,只得沿小盈岭(南安与同安交界处)驿道进入同安地界,后从厦门(时称嘉禾)五通口岸登陆,再取道海沧嵩屿由大担出港赴潮州,一行人在鹭岛留下了许多轶闻传说。清代道光版《厦门志•旧事志》载“宋景炎元年(1276)冬,张世杰驻师嘉禾屿,元兵逼,世杰、陈宜中等备海舟,奉帝及卫王航海入泉州港,招抚使蒲寿庚闭城叛、降元。帝遂至嘉禾屿,登五通,由大担出港,赴潮州。”这便是皇帝过境厦门的整个过程。

南宋小皇帝逃难路过厦门,743年前一段轶闻掌故

左:宋端宗赵昰(shi ) 右:卫王赵昺(bing)

《厦门志•山川》《宋季三朝政要》等史籍均有提及宋幼帝登“鹭”处。即一行人先是在五通古渡头登陆,行经五通岭时,陆秀夫在山间题字“龙门”,以示皇帝从此经过。“五通古渡头”日后被人们称作“龙门渡”;离开了五通,一路向南,来到了嘉禾屿中部的董内岩(今紫竹林寺)。赵昰口干舌燥,掬饮岩中泉水,其泉甘甜如醴,赵昰饮后风尘褪尽,方才上路。而这口泉水也因为被皇帝饮过,日后成为“厦门三大名泉”之一的“宝山圣泉”;赵昰在“厦门”的“第三站”是位于五龙屿(鼓浪屿)的“港仔后”,并准备经由鼓浪屿西面的航道,前往广东。正欲过渡,突然狂风大作,把龙船掀得上下颠簸,赵昰急中生智,解下身上的金腰带投入波涛中,霎时风平浪静。所以后来“鼓浪屿港仔后海域”又被人们称为“金带水”。船队顺利起航,行驶在平静的洋面上,这时众大臣突然想起一件事——皇上的生日要到了。于是赶紧就近登岸,并临时抽调民工建筑行殿,等到了赵昰诞辰,群臣跪拜,三呼万岁。因为这种仪式古代称作“呼嵩”,所以后来建造临时行殿的地方被改名为“嵩屿”。因为被元军追杀,生日草草过了。这时他们很需要当地“屿头村”那些熟悉海道,善于驰船的村民配合,为他们驾船,前往广东。没想到竟然遭到村民们的拒绝。皇帝很生气,突然发动军队杀入“屿头村”中,把村子屠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两个人。经过这样的“杀鸡儆猴”之后,周边其他村的村民再也不敢拒绝为皇帝驾船,于是赵昰他们才得以到达广东。可能因为杀戮太重,他们招“天谴”了,前脚刚到广东就遇上了飓风。赵昰落水,因此染病,没多久也跟着一命呜呼。赵昰的弟弟卫王赵昺被众臣拥立为帝,也就是“宋末帝”。到了广东新会,他们终于被元军大部队追上了。张世杰在新会崖山组织人马与元军展开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战”,结果一败涂地。赵昺这时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战败消息传来,陆秀夫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于是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昺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以及广东新会的十余万人民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纷纷投海殉国,南宋自此宣告灭亡。

南宋小皇帝逃难路过厦门,743年前一段轶闻掌故

陆秀夫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昺跃入大海,以身殉国

那么这次宋帝南逃为什么会登陆鹭岛呢?据考嘉禾屿,在唐大中元年(847年), 朝廷就在鹭岛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嘉禾里”,到了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港设立市舶司,嘉禾屿成为泉州通行广州及南洋的必经之地和过往船舶的中途停泊点。有关学者认为此次宋军登嘉禾屿目的是淡水补给和粮食、药品等军需物质采征,同时又可进行考察、部署、整饬、休息。 因此宋帝过境厦门是可信的,至于由此衍生的诸多传说轶闻,不妨就作为地方掌故,世代相传吧!

南宋小皇帝逃难路过厦门,743年前一段轶闻掌故

南宋小皇帝逃难路过厦门,743年前一段轶闻掌故

“董内岩”即“紫竹林寺”,位于今火车站南广场附近,“圣泉”清初毁于兵乱

本文作者:师拾史事丨临亿麟(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56543341527091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南宋   赵昺   陆秀夫   厦门   宋端宗   厦门岛   广东   蒲寿庚   鼓浪屿   清朝   潮州   泉州   陈宜中   道光   南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