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古代的的学问都有哪些内容?它们是如何形成和流传到今天的?

网络整理 2019-05-02 国内新闻
中国古代的的学问都有哪些内容?它们是如何形成和流传到今天的?

在历史上,最早的时候,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其余的人无书可读的。大部分国家在原始宗教的时代,知识是被僧侣和巫师所垄断的。 神的旨意是通过僧侣和巫师来传达的,连国王都得听他们的。古埃及、古希腊和中国的商代都是这种情况。商朝的甲骨文就是占卜之后对占卜结果的记录。占卜的内容如何解释,是巫师的权利。在那个时代知识是被高度垄断的,除过神职人员,其余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接触到书本之类的东西。

那时候,其余的知识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来传播的,比如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史诗、部族的历史等等。这些口头流传的知识到了文字和文化开始普及的时代,才被一些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最早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荷马史诗》、《罗摩衍那》、《亡灵书》、《吉尔伽美什》等等,这些是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最早的一批记录口头传说的诗歌,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书籍。虽然有了记录,但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

直到教育的出现,知识的传播才开始走进普通人的世界。孔子在中国之所以被人尊崇几千年,除过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之外,他是第一个向普通平民传授知识的人,私人办学是孔子的发明,所以孔子也是中国教育的创始人。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学园也是闻名遐迩。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都曾经开办过学校。

春秋时代是全世界范围类第一次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那时候,由于学校的兴起,知识开始在普通人之间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中国当时叫做"士大夫",简称为"士"。那时候,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和他们同时代的有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等。这些人在老师那里学成之后,就开始著书立说,收徒讲学。书籍比之前开始大幅度的增加,各种专门的学科也开始出现,除过文学之外,天文学、历法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数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物理学、宇宙学、农学等等专门的学科都出现在那一时期。不过那时候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所以这些专门的学问大部分以哲学的面目出现。比如《易经》,那不过是巫师占卜用的书,孔子把它改编以后,增加了一些哲学的内容,就变成了哲学书。

那时候,政府也开始办学,比如战国时代著名的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由齐国政府开办的,他们邀请各国的著名学者到那里讲学、研究、辩论,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却不利于统治阶级统一思想,所以就出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个政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后来中国两千年的思想的主流,就成了儒家的天下。

当然了,政府的强有力的主导,会使社会的思想趋于统一,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便是整个社会的创造性被扼杀了。唯有一个好处就是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增加了。但其实社会的稳定性并不是统一思想就可以解决的。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崩溃,会打碎所有的社会秩序,因为人是要活下去的,没有了衣食住行的保障,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那也是没用的。所以中国的历史便出现了一个很有规律的循环,每隔二三百年便要改朝换代。

我们不谈政治,且说知识和书籍的问题。知识的传播有赖于教育,所以孔子开风气之先,的确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自孔子开始,知识和书籍一直都是在增加的。汉代政府开始办学,教材便是儒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和《春秋》。这六本书便是所谓的"六经",是孔子教授学生的教材。六经本来都是周朝官方的文献,普通人无缘见到,周王朝衰落之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孔子对他们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和增删的工作,之后便用来作为教材。

汉代的时候,《乐经》已经失传,所以只有"五经"了。"五经"皆设有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每人传授一门课程。后来因为流派增多,比如解释《春秋》的有"谷梁传"、"公羊传"、"左传"三家,所以到东汉增加到十四博士。

这五种教材使用了一千多年,到了宋代,朱熹把《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和《中庸》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一起,称为"四书","四书"加上汉代的"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这期间,唐代还增加了《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成为九经。开成年间,又把《论语》、《孝经》、《尔雅》加进来,成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加了《孟子》,达到了十三部,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十三经"。

从宋代之后,《四书五经》便成为读书人必读的科目,因为科举考试的"经学"便是考得这些内容。

"五经"其实并不只是五本书,而是五类书。它们形成了一个系统,是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知识系统。"十三经"中的其他八种,除过《论语》、《孟子》和《孝经》外,都是解说"五经"的书籍,《尔雅》属于文字学,是基本的工具书。《诗经》属于文学类,解说《诗经》的书最著名的有汉代的《毛诗正义》和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尚书》和《春秋》属于历史类,《礼记》属于典章制度类,《乐经》属于音乐类,《易经》属于哲学类,《孝经》属于道德哲学类,也就是伦理学。《论语》和《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著作,既是综合类的哲学书,由于其文字优美,易于诵读,也是文学名著,所以也可以归入文学类。

除过儒家的知识系统之外,史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学问。因为自商周时代开始,政府里便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国家的大事和君王的日常活动,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纪录最全、历史文献最多的国家。

史学之外,诸子百家在汉代之后大多都消亡湮灭,但是法家和道家流传了下来。法家因为讲的是法律和治国之术,所以具有实用价值。道家的学说因为其内容精湛,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有时候统治阶级的高层也会喜欢,而知识分子更是对其情有独钟,所以一直有人研究解说。

除了上述的形而上的知识系统之外,实用的技术也是不可少的,这些构成了另外的一个系统。

第一个实用技术便是天文历法。观天象,定四时,明节气,既关乎统治阶级的国运,又与行军打仗,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所以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

第二个实用学问便是数学。因为数学是基本的工具,不管是天文历法、宫殿建筑、修路筑桥、财务税收、人口统计、税收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自古便有。唐代的科举考试便有算学。十七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数学最发达的国家。牛顿之后,中国数学才开始落后。

第三个实用技术是地理学。古代形容一个人有学问,便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国家来说,如果他对其统治下的国土的地方大小、城池位置、山川河流、人民多少、物产种类都搞不清楚的话,哪还怎么治理国家?所以地理学也是实用技术。

另外还有一门实用的学问,那就是兵家。战争始终是国家不可少的行为,所以军事学也是实用学问,关乎统治阶级的生死存亡,历来受到重视。中国也是军事学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所以农业技术也是很发达的。丝绸和瓷器之所以成为古代中国的的独门生意,就是因为中国人掌握了独特的技术,为外国人所不知。

以上便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知识系统。现在到处都在讲国学,哪什么是国学?国学便是中国固有的学问,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和传承的学问,而不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我上面所讲的,便是国学的内容。

有人问,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你选什么书?

因为有几千年的积累,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要在其中选一本书的确不容易,但是万宗归海,其源头上的书籍也就六本,那便是《五经》和《老子》。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你从这六本书里面选一本就可以了。要我选的话,我选《老子》。因外这本书包含大道,即便一辈子也未必能把他研究透彻。

本文为原创,特此声明。

本文作者:枯禅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79253005687246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历史   春秋战国   ??   十三经   礼记   春秋   孔子   诗经   公羊传   文学   论语   柏拉图   周朝   宋朝   儒家   周礼   朱熹   占卜   文化   周易   孟子   伦理   仪礼   政治   中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